昨天刚说有人要挨板子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今天尾盘就跳水,A股真的要到头了?本篇将从三方面给大家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另外本文最后一部分的提示很重要,大家不要忘记。
一,咋就跌了?
跌其实是很正常的,昨天我就说了,四月份开始的这轮行情都没有得到官方的祝福,不是说上面不爱股市,恰恰是因为偏爱,所以不希望太多人进去,所以当我听到,今天有人说,80/90后等着95/00后进场给自己解套,却迟迟等不来援军,因此行情要凉凉,听得我都笑了,谁说现在的Z世代不炒股,他们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看看过去的这个月新基金的发行速度,你就知道有多少钱在搬家了。
如果说老韭菜都在股市里套着,那么买新基金的又是谁呢?所以这种制造焦虑的声音根本不用听。之所以会调整,就是因为我刚才说的,不希望涨得太快,于是乎今天一早,昨天涨的最凶的科创50的波动率就被摁在地板上反复摩擦。
另一方面,距离中报发布还剩下最后三天,烂鱼臭虾们终归还是要出来见人的,但凡有一个有点超预期,市场情绪也可能被带动下,至少有资金出来避险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都不能说行情要结束了。
行情是否结束,就看央妈怎么打A股这张牌,眼下美股还没有开始跌,如果再跌一跌,那么效果会更好,注意最近老川几次谈到东大的时候的表态,反复说我们关系很好,我要来访问,这都是套词,但也说明,他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可不是像日韩这样让他随便拿捏得,你能说最近A股的表现对他们没有压力?你感受不到,华尔街可是坐立难安,否则也不会一个劲说A股还要涨,这种正话反说的伎俩都是华尔街的传统节目了。
二,风格切换很明显
你说这两天盘面上最大的变化,不就是科技股开始颓势,而消费股有点开始起来,当然看了今天的盘面,有人觉得涨得都是果链啊,果链不是消费吗?不过就是横跨多个赛道就是啦!
至于说行情是不是要切换风格,其实是有征兆的,这轮行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抱团」,抱团到什么程度呢?寒王要取代茅台,这就是极致抱团带来的效果,给大家算一笔简单的账,本月沪深300指数涨了快10个点,为什么呢?因为寒武纪、「易中天」们,本月爆发了,于是乎沪深300爆发了,那么这些票有什么特征呢?没错,是两融大户!
8月份两融交易额最大的十个股票有6个对沪深300的贡献极高,换言之,过去一个月行情就是靠两融资金做起来的,单纯依靠两融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接下来就看储蓄搬家的力度,会不会接棒,我也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只有调整一把,才能看出真伪。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管理层不希望行情涨得太快,新资金也不想去接盘,两融似乎已经来到了顶峰,三合一,市场需要一波像样的调整来重新恢复活力,当然前提是央妈允许,现在就看老川是不是配合,如果没有胡咧咧,那我们就开心了。
风格切换怎么跟?这才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
三,如何应对风格切换?
不要想着什么内需、科技、顺周期,这些事情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能搞懂的?很多人对于找一只好股票感到苦恼,觉得很难,但实际这是因为你入手的角度有问题,或者说趋同了,其实从做生意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好股票都有一个前提,成本可控。就算是被誉为价值投资的典范,巴菲特也很注重控制成本,在他2023年的股东信中就谈到了这一点,7年13亿买了4亿股,折合每股成本是3.25元美元,而从1988年到1994年的7年间,可口可乐公司股价最低是35美元,即便可口可乐早已不是市场中最令人激动的股票,但是凭借着过人的成本优势,巴菲特依旧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可不要在拿什么价值投资来说事,就算是价值投资也不妨碍控制成本,任何一个机构投资者,它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持仓成本是否安全,而多数普通投资者考虑的是什么?是能盈利多少,之所以每次都是我差口气就要赚钱了,不就是你对成本没概念吗!
那么机构的成本如何才能看出来呢?机构成本很难看出来,但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行为是机构在做成本,显然就是在某个狭窄区间内反复震荡,只要找出这个区间,那么机构的成本区域大致就知道了,于是乎也就不难把握机会了。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用传统方法自然是很难识别,但是我们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看下面的个股:
这是「四方科技」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和传统的走势图相比,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同时为了大家关注交易行为,我特意把K线涨跌给隐藏了。
这只股票是2024年「9.24」行情中很有故事的一只,9月底到10月份涨幅超过40%,而整个10月涨幅比他好的不到200家,算是表现不错的吧,而且这只股票在当时流动性泛滥,炒小炒差的氛围中,绝对属于特立独行的那一类。毕竟这是一只典型的白马股,业绩增速始终在10%以上,市盈率还不到20倍,咱不谈成长性,光谈业绩的稳定性,我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那为啥这只股票做起来了呢?从数据上看的是很清楚的。很明显,股价尚未启动的时候,「机构库存」数据已经开始活跃,说明机构本就有心想做,之后便是压着股价不动,这不就是典型的在做成本,一旦成本降下来之后,拉升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嘛!
实际小票也是这个思路,不是说小票都会涨,一定是成本做下来的才会涨,比如下面这只股票:
这只股票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川普概念股「川大智胜」,如今已是带星,妥妥的纯粹炒概念,至于说抄懂王概念,我想这不是第一次了,所以这是一张名牌,但问题何时打出来呢?其实在第一个涨停板之前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是从数据上来看,该股的「机构库存」数据实际在股价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活跃了,显然机构又开始做成本了,一旦成本做下来,就是一路上涨。
但是有些即便是所谓的小盘股也是一路下跌,并没有因为小盘股的身份得到资金的青睐,就像下面这只股票:
这是「华统股份」,标准的中小盘个股,很显然,机构几乎没有做成本的机会,股价也只能是短暂上涨后继续回落。
所以重要的不是炒,而是看机构的成本是否到位!
真相很残酷,但不知道真相会更残酷。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盛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