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门禁卡是非常重要的安全设施,没想到也能被公开售卖!”
近日,市民王女士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平台反映,一次偶然机会,她在二手商品流通平台看到有人在售卖自家小区的门禁卡,这让她对小区的安全状况非常担忧。
为了保障小区业主居住安全的门禁卡,真的可以随意买到吗?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二手平台上可直购门禁卡
记者根据王女士提供的线索,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以“门禁卡”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发现有不少相关内容。
有不少卖家在提供卡复制业务。“曹路金桥附近门禁卡复制……不成功不收费”,商品介绍附了各式各样卡片的照片。记者通过私信询问,卖家表示必须要有原卡,如果买家无法提供门禁卡的,则不能提供服务。卖家解释称,自购能复制卡片的设备是出于兴趣,并不是为了商业用途,而且“小区物业和配钥匙的商家要价太高了”,提供复制业务是为了“服务周边居民”。
而王女士担心的主要是另一类卖家,他们直接出售现成的小区门禁卡。
记者浏览“闲鱼”平台看到,这类卖家也有不少。有外省市卖家挂售的商品触目惊心,照片里是堆成小山的各色门禁卡,每张上面都贴了某某小区的名字,商家称是为了方便快递员、外卖员等。
门禁卡在平台上被大肆售卖。
将区域选定为上海后,直售门禁卡的也有不少。有名宝山区卖家在商品详情里简明扼要表示“出(售)门禁卡”,并附上小区名称“汇XX苑”;一名杨浦区卖家在出售“延XX村”的门禁卡,称是已经用手机和智能手表复制了感应门卡信息,用不到实体卡,所以便宜出售。
记者实测:多个小区门禁轻松打开
一名静安区卖家“枸XX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售的商品中,除了“上门配门禁卡”,还有一个商品的文字描述是“彭浦新村小区通用门禁卡”,详情中罗列了“共XX村”“曲XX弄”等不同的十三个小区名,配图则是贴着不同小区标签的门禁卡片。记者点击卖家头像,显示是“90后女生”“经纪人”“主做彭浦共康出租房”,似乎是一名年轻的房产销售。
记者随即通过“闲鱼”与卖家进行了沟通。卖家表示,以上小区的“通卡”都可购买。记者爽快地表示要一起购买五张门禁卡,对方好奇地问了句“你是做什么的?”“中介吗?”记者并未回答,对方便不再追问。
经过沟通后,记者与卖家约定在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曲沃路交叉口见面交易。7月9日下午2时30分许,卖家骑着电动自行车赶来了。与网络上的信息不同,卖家是名年轻男子,穿着浅色衬衫深色长裤。除了约定好的五张门禁卡,看到记者是个爽快人,他还送了一张另一个小区的门禁卡,以150元的总价一并出售给了记者。聊天中,他透露自己是一名房产中介,称这些卡片是他“从物业公司高价购买来的”。
记者花费150元购买了6张不同小区的门禁卡。
带着这些门禁卡,记者到对应的“闻X小区”、“三X路424弄”、“闻X路1223弄”和“曲X路35弄”等小区尝试,无一例外,卡片贴上门口的刷卡区域后,对应的单元门都应声打开。而且,由于记者拿着门禁卡解锁开门,小区内业主们把记者也当成了业主。
记者通过闲鱼购买的门禁卡,打开了某小区单元门。
卖家售卖的门禁卡还可以打开某小区大门。
律师:相关行为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任意复制门禁卡并通过网络公开销售给任意身份的买家,是否侵犯了业主的权益?又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邢鑫分析称,如果售卖人明知购买者意图用于非法活动如入户盗窃、骚扰等,仍向其售卖门禁卡,属于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助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由于门禁卡的办理一般要通过门禁系统的后台录入个人信息,因此在复制门禁卡过程中,可能存在侵入对应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等行为,若情节严重,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邢鑫认为,此类售卖行为不仅存在法律风险,更对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小区原有的安保系统被架空,安全等级大幅降低,而非法复制的门禁卡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盗窃、抢劫、骚扰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威胁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此外,一旦因复制、销售门禁卡引发安全事件,追踪相关责任人的难度极大,居民在维权过程中往往面临取证困难的问题,维权成本高昂,难以获得有效的赔偿。
在二手平台的社区信息发布规范中,涉及人身隐私、安全类的部分商品属于禁止发布的信息,其中包括侵犯个人隐私类的数据、服务、软件、设备等。平台应当担负起监管责任,杜绝门禁卡相关商品的售卖行为,以防相关商品被不法分子利用,影响社会安全稳定。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向我们反映求助——
盛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